当前位置: 首页 > 产教融合 > 行业信息 > 正文

基于产业学院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

【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9日 15:14 】
谭琼应 谭建军 等 计算机教育 2023-11-10 17:30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科技的发展,我国高 校教学活动与社会生产之间的问题引发了各界人 士的广泛关注。其中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 需求侧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教育活动跟不上社 会生产实践的发展,甚至脱节现象严重,特别是 在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人才供需出现严重失衡。

近年来,针对各类人才供需失衡问题,相关人士指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不一致问题是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1],而产教融合是破解产业和高等教育主要矛盾的重要方式 [2]

关于产教融合的概念我国最初源于 1992 年 组织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工程”[3],后在十八届 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这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此后,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相关研究相继出现,研究深入到高校各个专业和社会各行各业之中,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 产业和信息技术专业。在现有产教融合的相关研究中,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其实现了 大学、企业等多方资源的整合,解决了高校专业 同质化现象和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被广泛运用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同时也要看到,因认识不清晰、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缺乏约束性机制、政府在产教融合中作用空间不足等问题[4],导致产教融合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限。

产业学院作为高校和企业共谋发展的新方 向,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5],是地方高等院校实现从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6],也是地方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1 基于产业学院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产业学院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专业就业所需课程的特点和人才要求,完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采取订单式卓越班培养模式,依托校企教育资源,采用项目驱动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搭建校内实践基地,搭配企业真实实践项目平台,促进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项目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

按照校企联合培养总体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项目思维和实践能力,采用项目驱动式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图 2 所示。在校内实践教学中, 由项目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承担合作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集训阶段的集训课程教学,而校 方教师承担基础性理论和实践教学,突出校企协 同育人的思想,力求打造“双师型”(校内教师+ 企业教师)教学团队;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和项目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共同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共同担任理论和实践教学等,形成校内外联动的实 践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集校内集训、企业基地项目实训和学科竞赛为一体,形成课内外贯穿连通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2 基于产业学院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湖北恩施学院—中软国际大数据产业学院”(以下简称产业学院)是湖北恩施学院与中软国际合作创办的产业学院,共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专业,意在推动学校人才培 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应用型技能人才。

2.1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理念

为满足未来社会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侧,结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的办学定位,确定了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努力探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力求培养符合信息技术市场需求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中软国际以及社会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的需求。

2.2 产业学院合作模式

产业学院创新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动手应 用能力搭建了实践平台,产业学院的合作模式如 图 3 所示。为落实共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教育教学与企业、产业的有机衔链,校企双方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如图 4 所示)。产业学院不仅有学校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有企业派遣的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和扎实技术能力的教学团队担 任产业学院驻校教师。驻校教师结合企业课程资源和学习平台为产业学院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项目思维和专业技能。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依托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地位。

此外,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指导也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主要有 3 种形式,如图 5 所示:一是来源于企业相关项目能顺利完成,而学校教师主要指导学生真实项目,二是来源于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共同毕业论文的撰写及其相关内容,以提高校企合作协商,三是来源于学生自身的选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是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组建的“双导师”模式,如图 6 所示:企业导师主要辅导学生毕业论文中的项目设计,在项目的规范化、编 写、测试中予以技术指导,以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相关项目能顺利完成,而学校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及其相关内容,以提高校企合作 育人的质量。

产业学院通过协同育人策略,可为中软国际等计算机应用和大数据产业培养面向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提升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为企业服务的能力。通过校企联动,构建“学、研、训、产”教育共同体,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产教良性互动,通过产教融合基地的集训和企业项目实训,为学生进入行业工作积累实际经验,以期更好为企业生产发展服务,同时又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进而完善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体制,推动产业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2.3 产业学院保障机制

基于产教融合新形式的产业学院,其建设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一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涉及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而多方联动、协同育人是建设产业学院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产业学 院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构建校企合作联合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协议书》第三条第 1 款规定:校企共同成立中软大数据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甲乙双方相关领导及专业负责人组成,负责协商、讨论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统筹产业学院各项合作内容的实施与落实,负责制订相关管理制度,规范、监督并指导产业学院和实践基地工作;为充分发挥办学双方自身的优势,激发其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共建产业学院教育教学模式, 共建产教融合实验基地,共享产教融合人才。

2)共建多方共赢机制。

校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 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产业学院实 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校企合作协议书》 第 4 条第 2 款第 12 项指出:产业学院遵循互利共赢原则,打造利益共同体,建立高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共赢模式”。产业学院施行“项目驱动”授课模式,使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及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优质人才,为学生 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同时,优质人才的培养可有效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问 题,促进高校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助力;而高校又可利用自身人才培养的独特 优势,为高素质实践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提 供更为广阔的教育教学平台,从而解决企业生 产和人才需求等难题,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最终将产业学院建设为集 “学、研、训、产”四位一体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3)创新产业学院的内部激励机制。

学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修,提升实践技能,采用合理的策略以提升学院教学团队的实践 教学技术水平,调动高校教师对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激发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兴趣。同时,企 业有培养校方师资的责任,《校企合作协议书》 第 4 条第 2 款第 5 项规定:企业在合作期间有为合作专业教师免费提供网上教学、学习平台和资料的义务;第 16 项规定:企业有为校方合作专 业教师更新技术理论、提升项目研发能力进行免 费培训的义务,同时,每年给产业学院教师提供前往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

4)整合校企优质资源。

产业学院要立足湖北、服务全国,精确定位国家及湖北省区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才能培养出满足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这 个过程中,产业学院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 融合,就必须有效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教学资 源和人力资源,使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 业、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以提升产业学院学生综合水平。《校企合作协议书》第 4 条第 2 款第 9 项规定:企业负责对所承担专业课程免费提供中软国际技术体系支持和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 符合本科教学培养要求的教学课件、电子版的辅 助教材、项目案例库等资源,其中将企业好的理念、优秀课程、实验实训方案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之中,以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计算思维,具备较强的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大数据开发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同时,产业学院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制订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关于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 相关管理规定,依托中软国际行业优势和企业资 源,充分利用中软国际大数据创新实践基地和企 业的“5R”实训体系(“5R”即 5 个真实,如图 7 所示),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

5)产业学院改进机制。

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教学质量闭环改进机制。《校企合作协议书》第 4 条第 2 款第 11 项规定:依托中软国际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领域的专家资源和平台优势,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订人才培养规范标准;同时以 学生为中心,将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 焦点;以学习结果为导向,利用教学设计和实施目标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3 产业学院的实践预期成效

产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合作双方充分发挥自 身优势,竭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 与产业需求对接,为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打 造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1)学科专业。
产业学院基于 OBE 教育理念制订人才培养 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焦 点,以社会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整合 校企合作学科专业建设资源,优化产业学院专业 结构,预期在近 5 年内和企业共同创建省级一流 专业和省级金课。
2)科研成果。
依托企业项目资源平台,组建校企混编项目 团队,与企业在学术研究、产品研发、生产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对接湖北省重点产业及项目, 孵化科研双创成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服务。
3)教学资源。
构建校企合作资源池,完善其辅助教材和项 目案例资源库,建成符合产业需求的新一代信息 技术专业课程,为校企合作的全面升级奠定资源基础。
4)师资队伍。
建成一支适应高素质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5)学生就业。
产业学院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和合作资源,对 接企业招聘需求,实现合作专业高质量对口就业以及产业学院学生 100% 就业。

4 结语

产业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接行业发展应用 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以社会人才需要为 导向,与企业合作、多方联动探索产教融合的人 才培养新形式。它与传统的办学模式不同,对接 行业生产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集“学、 研、训、产”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实现 多方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金火, 黄敏. 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实践、困境、优化——基于中国部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实践的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1(4): 126-135.

[2]  杨德广.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缺失和建议[J]. 重庆高教研究, 2022, 10(6): 3-9.

[3]  李建波, 杜祥军, 李琳.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 山东高等教育, 2021, 9(6): 13-17.

[4]  齐鲁人才网. 近四年省外高校人才流入量稳步提升, 解读山东省2022届毕业生人才吸引[EB/OL]. (2022-08-12)[2022-09-12]. https://www.qlrc.com/report/514.html.

[5]  朱效华, 肖晓明, 刘美玲, 等. 地方高校“融合—分流”驱动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思考: 以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为例[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7(7): 38-41.

[6]  叶安胜, 王清远, 李勇. 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 38(9): 247-251.

第一作者简介:谭琼应,女,湖北恩施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无线保密通信,1982701244@qq.com。

关闭

Copyright©2024  版权所有@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联系地址:长沙市雨花区圭白路16号  邮编:4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