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厅
|
湘教通〔2020〕77号
关于举办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
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体)局、高职高专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决定举办 2020 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赛项设置
1.教师教学能力比赛
2.教师专业技能比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比赛
4.中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
二、比赛内容及时间

1.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设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专业技能课程组,参照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重点考察教学团队(2~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省级决赛时间为7月份,比赛方案见附件。
2.教师专业技能比赛设中、高职共10个赛项。其中高职设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业财税融合暨大数据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导游服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5个赛项;中职设网络空间安全、业财税融合云上技能、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酒店服务、数控加工技术(数控车)等5个赛项。比赛重点考察教师个人专业领域核心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教学设计能力,比赛时间初定9月份(比赛方案另发)。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包括思政课说课、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设计和课程思政说课3个赛项,重点考察教学团队(1~3人)全面把握思政课教材,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融入课外活动、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省级决赛时间初定10月份(比赛方案另发)。
4.中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重点考察中职学校班主任掌握学生教育管理相关法规、政策、原理、方法的水平,以及解决班级建设疑难问题,设计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的能力。省级比赛时间初定7月份,赛点设长沙建筑工程学校(比赛方案另发)。
三、有关要求
1.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赛。各职业院校须组织校级初赛,市州须组织市级初赛。省级决赛报名,各参赛队须提交初赛比赛通知、成绩通报等相关资料。
2.各地各校要认真审核参加省级决赛选手(或团队)的材料,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如发现弄虚作假情况,将取消选手(或团队)参赛资格和成绩并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3.各地各校要做好参赛选手(或团队)保障工作,将教师参加比赛及获奖情况纳入教学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考核奖励、职称职务评聘以及省市校各类人才项目、教学科研项目遴选和立项的重要指标。
四、其他
1.省教育厅将根据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要求,组织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优秀作品参加国赛资格选拔,具体办法另发。
2.请有意向承办教师专业技能比赛(分赛项承办)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比赛的院校于4月28日前将书面申请(含办赛经验、设施设备、会场条件、食宿接待等内容)报省教育厅职成处。
联系人:王宇、周韶峰,电话:0731-84714897。
附件: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
比赛方案
湖南省教育厅
2020年4月17日
附件
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
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落实课程思政有关要求,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组织机构
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以下简称比赛)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并成立比赛组委会,下设仲裁委员会、秘书处和专家组。
1.组委会
主 任:王仁祥
副主任:余伟良、陈拥贤、王雄伟
委 员:周韶峰、彭文科、王江清、舒底清、隆 平
2.仲裁委员会
主 任:余伟良
成 员:周韶峰、彭文科、王江清、王 宇、舒底清
负责对比赛发生的申诉进行处理。
3.秘书处
秘 书 长:周韶峰
副秘书长:王江清、隆 平
成 员:王 宇、何国清、刘彦奇、舒底清、田伟军
吴甚其、刘 琴、杜佳琳
主要负责比赛方案和文件制定及具体实施的组织与统筹。
4.专家组
专家组由省教育厅从职业院校、职教研究机构中聘请。
主要参与比赛方案和相关技术文件研制与解读,指导比赛评审专家组工作,处理比赛技术事项等。
三、赛项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赛项。分中职、高职高专按公共基础课课程分组。其中,中职赛项分为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及其他选修课组;高职高专赛项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及其他课程组。
2.专业课程赛项。分中职、高职高专,中职按专业类分组,高职按专业大类分组,以教育部公布的中职、高职最新专业目录为准。
3.专业技能课程赛项。分中职、高职高专,中职按专业类分组,高职按专业大类分组,以教育部公布的中职、高职最新专业目录为准。
四、参赛团队及要求
1.参赛团队由2~4人构成,成员须为职业院校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的在职教师(在职教师包括职业院校在职在编教师、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并连续全职在参赛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在聘教师)。专业课程赛项、专业技能课程赛项参赛团队可吸收最多1名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已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团队成员不得报名参赛。
2.参赛团队要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依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课程标准,选取参赛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考核与评价,做出教学反思与诊改。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实现师生、生生的全面良性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注重通过教师规范操作与有效示范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
五、参赛作品及要求
1.参赛作品内容。参赛团队选取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参赛作品应为一个学期中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公共基础课程赛项参赛作品不少于12学时;专业课程赛项参赛作品应为专业课程且不少于16学时;专业技能课程赛项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程且不少于16学时,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2.参赛作品材料。参赛作品包括教案、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具体要求见附1。
3.参赛作品依据。参赛作品须符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等文件要求;中职思想政治课应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教材〔2020〕2号),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依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其他公共基础课应依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相关标准。涉及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还应对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4.参赛作品主要参考教材。中职公共基础课教材须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管理的通知》(湘教发〔2015〕36号)中规定的教材,专业课教材须为国家规划或推荐教材;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须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六、比赛分组与参赛名额
(一)比赛分组
比赛设中职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程、中职专业课程、高职高专专业课程、中职专业技能课程、高职高专专业技能课程6个报名组别。
1.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组:原则上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历史、物理、化学及其他选修课设组。
2.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程组:原则上按思想政治理论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及其他课程设组。
3.中职、高职高专专业课程组:原则上中职按专业类、高职按专业大类设组。
4.中职、高职高专专业技能课程组:原则上中职按专业类、高职按专业大类设组。
参赛作品数不足10个的课程或专业大类(类)将与其他课程或专业大类(类)中参赛作品数最少的课程或专业大类合并。合并组将不再分课程或专业大类(类)进行排序和计算奖项,统一按照合并组全部作品成绩排序确定名次和获奖作品。
(二)参赛名额
1.中职主要根据市州学校数量、教师规模,以及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省卓越校数量、2019年国赛获奖等因子确定中职组参赛名额(详见附2)。市州应足额申报,专业课程组及专业技能课程组的参赛作品,尽量在市州专业类中平均分布,同一专业类作品不超过3个。
2.高职高专原则上每所学校报送作品总数不超过10个(“双高计划”学校或2019年参加国赛获奖的参赛学校可增加1个,名额不累加)。其中,公共基础课程组上限为3个,同一门课程上限为1个作品;专业课程组上限为7个作品,每个专业大类上限为3个作品;专业技能课程组上限为3个作品,每个专业大类上限为1个作品。专业课程组与专业技能课程组参赛作品所属专业大类不重复。
3.已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作品的院校,同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同一专业不得报名参赛。
七、比赛办法
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1.初赛。中职组初赛由各市州教育(体)局组织,高职高专组由学校组织,组织方式自行确定。各市州教育(体)局和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参赛名额推荐参加决赛作品,推荐参加决赛的作品必须经初赛产生。
2.决赛。决赛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分网络评审、现场决赛两个阶段。
(1)网络评审。专家通过网络评审参赛作品,并按评分标准(详见附3)进行综合评分。网络评审分组原则上按课程或专业大类分组。同组作品数原则上不超过50个,多于50个的进行随机拆分,少于20个的与其他类似组归并。
(2)现场决赛入围范围。各赛项网络评审成绩前15%进入现场决赛。其中,同一赛项拆分为多个小组进行网络评审的,按小组的前15%进入现场决赛。
(3)现场决赛。原则上分中职、高职高专按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分组。若同组入围作品数量较少,则根据课程和专业大类相近原则归并设组。现场比赛时,参赛团队在参赛作品范围内随机抽取2份不同教案(共4学时),在限定时间内准备;进入决赛时,一名成员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有关内容;两名成员分别针对选定的不同教案中的自选教学内容进行模拟教授(可以是内容讲授、演示教学、课堂小结等);团队回答评委提问。根据参赛作品材料、团队现场展示和答辩情况,依据现场比赛评分标准确定最终比赛成绩。现场决赛的具体流程和要求详见附1。
八、奖项设置
1.单项奖。分中职、高职高专组设奖。其中,公共基础课程组按课程(含合并课程)设奖,专业课程组、专业技能课程组按专业大类或专业类(含合并)设奖。按参赛作品数的10%、20%、30%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根据网络评审成绩排序确定进入现场决赛作品以及部分二等奖和全部三等奖的拟获奖作品:各赛项组排前15%的作品进入现场决赛,排前15%~30%作品拟获二等奖,排前30%~60%的作品拟获三等奖。进入现场决赛的作品按现场比赛的成绩排序确定一、二等奖,网络评审成绩不带入现场决赛。成绩排序时,若总分得分相同,依次比较作品的“特色与创新”、“实施与成效”、“内容与策略”项目得分,得分高者列前。组委会秘书处将组织对参赛作品的专业备案、课程设置、实际教学等情况进行资格审核,通过资格审核的参赛作品方可获奖。
2.团体奖。综合本级比赛组织情况、参加省赛团队组织和作风情况、参赛作品资格审核情况、参赛作品获奖情况等因素,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高专以学校为单位设优秀组织奖,分别为5个和10个。
九、时间安排
1.各市州教育(体)局、高职高专院校于6月中旬前完成初赛,于6月29日完成决赛报名和材料提交工作。
2.省教育厅于7月上旬完成网络评审,7月中下旬组织完成现场决赛。
十、报名及联系方式
1.中职以市州为单位报名,高职高专以学校为单位报名,比赛组委会不接受参赛团队单独报名,报名工作指定专人负责。
2.报名材料:包括《本级比赛情况统计表》《比赛报名表》《比赛报名汇总表》(见附4、5、6)、初赛方案、参赛团队成员身份证明材料(在职教师提供交纳住房公积金的证明,签订合同或劳务派遣教师提供正式合同和交纳社保的证明,企业兼职教师提交正式合同复印件)等。所有材料加盖单位公章后以PDF格式提交,《比赛情况统计表》《比赛报名表》《比赛报名汇总表》还须提交可编辑的电子稿。以上报名材料于6月29日前发送至邮箱:dujialin@hnedu.cn,邮件统一命名为“市州/学校(院)+教学能力比赛报名”。参赛作品材料通过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平台提交,平台网址和操作指南通过比赛交流群另行发布。
3.联系方式:
省教科院职成所:杜佳琳,0731-84402943;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罗源,0731-22537651,22537666;
省教育厅职成处:王宇,0731-84714897;
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沟通交流QQ群号:1087790183。
十一、其它
1.各市州教育(体)局和高职高专院校应确定专人负责材料审核工作,核对参赛作品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所在学校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参赛团队成员身份、实际授课情况,以及本级比赛遴选情况等,并检查参赛作品材料是否泄露信息。
2.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团队成员所在学校实际开设的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参赛作品所属的专业须为在教育部备案的专业。以虚假内容或身份参赛的,一经核实,取消该团队比赛成绩,通报全省,并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3.参赛团队成员同意比赛组委会对参赛作品做公益性共享。参赛作品须为原创,严禁抄袭历年获奖作品或公开发布的作品,引用应注明出处。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责任由参赛团队承担。
4.除《比赛报名表》《比赛报名汇总表》之外,所有参赛作品材料及其文件名(属性)、现场展示和答辩时使用的所有材料和画面等,均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泄露参赛团队属地、单位、姓名等信息,否则取消该团队参赛资格。
5.省教育厅将进一步采取激励措施,将比赛获奖情况纳入职业院校项目遴选和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6.本方案最终解释权归比赛组委会。
附:1. 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
能力比赛参赛作品材料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2.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组别名额分配
3.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评审评分指标
4.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各代表队比赛情况统计表
5.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报名表
6.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报名汇总表
附1
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
竞赛教学能力比赛参赛作品材料
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一、参赛作品文档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姓名,以PDF格式提交,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
(一)参赛教案
参赛团队根据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该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规范完整、详略得当。建议每2学时为1个教案(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可以酌情处理),每个教案中的教学过程安排及主要内容占幅75%左右。每个参赛作品的全部教案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
(二)教学实施报告
参赛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报告应梳理总结参赛作品的整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成效、反思与改进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可用图、表等对实施过程和成效加以佐证,字符在4500~5000个,插入图表不超过15张(每张图片尺寸约5mm×7mm或7mm×15mm)。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赛团队提交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附上本校网站发布的网址链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有关要求修订完善。参赛内容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只需提交实际开设该课程的其中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课程标准
参赛团队提交参赛作品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国家、省教学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要求,参考职业教育国家或省级规划教材,科学、规范制定,说明课程要求、时间进度、实施保障等。多个授课班级只需提交其中一份课程标准。
二、参赛作品视频
参赛团队成员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录制3~4段课堂实录视频,原则上每位团队成员不少于1段。课堂实录视频每段时长为8~15分钟左右,总时长控制在35~40分钟;每段视频可自行选择教学场景,应分别完整、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中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程属性特质鲜明、反映团队成员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实况。专业技能课程参赛作品的视频中须包含不少于2段反映团队成员关键技术技能教学操作与示范的教学实况。
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不得使用摇臂、无人机、虚拟演播系统、临时拼接大型LED显示屏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片面追求拍摄效果、费用昂贵的录制手段),不允许另行剪辑及配音、不加片头片尾、字幕注解,不泄露地区、学校名称。采用MP4格式封装,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每段视频文件命名有明显区分。
视频录制软件不限,采用H.264/AVC(MPEG-4 Part10)编码格式压缩;动态码流的码率不低于1024Kbps,不超过1280Kbps;分辨率设定为720×576(标清4:3拍摄)或1280×720(高清16:9拍摄);采用逐行扫描(帧率25帧/秒)。音频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压缩;采样率48KHz;码流128Kbps(恒定)。
三、现场决赛
(一)赛前准备
1.入围现场决赛的参赛团队赛前一天熟悉赛场,抽签决定场次。
2.决赛当天,参赛团队按抽签顺序进入备赛场所,在参赛作品范围内随机抽定2份不同教案(4个学时),自选教学内容进行准备。
3.参赛团队在备赛场所可利用自带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准备(现场提供网络和打印服务),限时30分钟。
(二)现场展示
1.参赛团队按时进入决赛室,准备时间5分钟。
2.现场展示开始,一名成员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有关内容(不超过6分钟);两名成员分别针对选定的不同教案中的自选教学内容进行模拟教授(可以是内容讲授、演示教学、课堂小结等),模拟教授合计时间12~16分钟,中间换人准备不得超过2分钟,不计入总时长。现场提供智能交互一体机和黑板,无学生。
3.现场展示不得泄露市(州、县)、学校相关信息。
(三)答辩
1.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和现场展示,集体讨论提出3个问题。评委讨论时参赛团队回避。
2.参赛团队针对屏幕呈现的问题,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评委不再复述或解读,可以事先指定答题者),时间不超过8分钟(含读题审题),在时间允许和必要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
3.参赛团队答题时可以展示佐证资料,不得泄露市(州、县)、学校相关信息。